戴仕炳
研究员(自然科学)
博士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 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Member of China Architecture Society
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Member of ICOMOS China
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Member of ICOMOS International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近现代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Member of China Ass of Technology for Monument Preservation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际既有建筑维护与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Me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on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Monument Preservation (WTA)
“建筑遗产” & “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 杂志编委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 “Heritage Architecture” and “Built Heritage”;
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22年6月)。
1988—1994:长春科技大学讲师
1999—2000:德国Remmers 技术经理
2000—2005:新加坡Remmers 技术总监
2005年3月:创立 上海德赛堡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获得“上海市浦江(归国)创业人才计划”资助
2007年12月-至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协同创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
2015年10月:创立 浙江德赛堡建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获得“浙江省湖州南太湖精英创业团队计划”资助
[1]Dai Shibing: Building Lim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Heritage Science, 201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建筑石灰研究, SCI 收录), Heritage Science;
[2]戴仕炳,刘斐,周月娥,居发玲,周菡露,古建筑烧结粘土砖性能检测的超声波方法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5.15,(02):16~23;
[4]戴仕炳,汤众,李峥嵘,汉斯-彼得·莱默尔,世界遗产澳门圣母雪地殿壁画的保护研究,建筑遗产,2016.8.5,(03):114~122
[5]戴仕炳,王金华,左江花山岩画面层抢险加固材料的选择与研发,中国文化遗产,2016.7.28,(04):55~59
[6]戴仕炳,李宏松,平遥城墙夯土面层病害及其保护实验研究,建筑遗产,2016.25,(01):122~129;
[7] Schwantes G & Dai,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using micro-lime – clay soil grouts for plaster reattachment on earthen support,in K. Van Balen & E. Verstrynge (e.d): Structural Analyisi of Historic Vonstruction, Anamnesis, diagnosis, therapy, controls, CRC Press 2016, Leunven/Belgium (EI 收录)
[8]戴仕炳,钟 燕,胡战勇,石登科, 明《天工开物》之“风吹成粉”石灰性能初步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Vol 30, No. 1, Febr 2018, 106-113;
[9]周月娥,戴仕炳,我国传统镁质石灰初步研究,文物保护考古科学,Vol.33,No.1,2021年2月,43-50;
[10]王怡婕、钟燕、戴仕炳,《澳门历史城区建筑修复技术指南》编制的技术路线,建筑遗产,No.3,2021年,117-126;
[11]王怡婕,秦天悦,戴仕炳,镁质石灰建造的明蓟镇砖石长城保护问题初探,世界建筑,2022年9月,80-85;
(1)戴仕炳,张鹏,《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11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ISBN 978-7-5608-5566-0;
(2)戴仕炳,陆地,张鹏,《历史建筑保护及其技术》,12万字,同济大学,2015年5月,ISBN 978-7-5608-5819-7;
(3)戴仕炳,钟燕,胡战勇,《灰作十问-建成遗产保护石灰技术》,22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ISBN 978-7-5608-6668-0;
(4)方小牛,唐雅欣,陈琳,戴仕炳,《生土类建筑原址保护技术与策略:以井冈山刘氏房祠保护与修缮为例》, 21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ISBN 978-7-5608-7371-8;
(5)戴仕炳等著,《历史建筑外饰面清洁技术》,15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ISBN978-7-5608-8588-9;
(6)戴仕炳等译,《石质文化遗产监测技术导则》,Auras等主编,Leitfaden Naturstein- Monitoring,37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ISBN 978-7-5608-8119-5;
(7)戴仕炳,胡战勇,李晓著,《灰作六艺-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石灰技术体系》,23万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ISBN 978-7-5608-9813-1;
(8)WHITRAP苏州,戴仕炳著,《石灰与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33.5万字,2021年6月,ISBN 978-7-5608-8572-8;
(9)戴仕炳等著,《上海宋庆龄汉白玉雕像保护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5.5万字,2022年8月,ISBN 978-7-5765-0326-5。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井冈山区域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年1月~2014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砖石建筑遗产的古锈(patina)保护研究,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主要参与人;
(3)国家重点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项目批准号:51738008),2018年1月~2022年12月,主要参与人;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融合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19DZ1202400),2019年9月~2022年9月,子课题主要参与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明砖石长城保护维修关键石灰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 51978472),2019年1月~2023年12月,主持;
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材料及工艺;
201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历史建筑保护与适应性再生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
2016年,世界科教文亚太遗产保护奖UNESCO Asia & 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Honorable Mention;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文化与技术整合的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及传承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
2020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夏热冬冷地区砖石遗址墙体的软盖层保护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版权所有©2018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